当前位置 > 首页 > 乡村特征

江苏乡村现状调查及人居环境改善策略

文章浏览次数:4877  发布时间:2013-11-14

                                  ——源自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城市规划技术咨询中心
  江苏约有19.8万个自然村庄,3000万农村人口[ 江苏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江苏调查总队. 江苏统计年鉴(2012).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2.],长期以来,一直是全国城乡差距最小、城乡发展相对和谐的省份[ 周岚等.统筹城乡建设读本.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当前,江苏的城镇化率已达到61.9%,人均GDP超过6万元,二三产业比重超过93%,已经到了加快统筹城乡建设、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关键阶段。在此背景下,江苏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地将城镇化战略拓展为城乡发展一体化战略,明确了“十二五”时期要加快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以美好城乡建设四项行动[ “美好城乡建设行动”主要包括以下四项内容:城乡规划引导计划、村庄环境整治行动计划、城镇功能品质提升计划、节约型城乡建设推进计划。]为抓手,着力推进统筹城乡建设,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其中,村庄环境整治行动计划的目标任务是用3-5年时间对全省村庄环境进行综合整治,推进村庄净化、绿化、美化和道路硬化,普遍改善环境面貌。

  为系统提高整治实施的科学性与针对性,高效统筹城乡建设发展,进而推进全省城乡发展一体化,江苏主动将工作视野从城市向乡村拓展,积极应对乡村地区现状数据、基础研究、技术标准缺乏的现实约束,启动了《江苏乡村现状调查及人居环境改善策略研究》课题,以期通过具有针对性的科学研究寻求行业发展的更高层次指导,通过多学科交叉的跨界合作率先应对乡村人居系统的复杂性难题,通过扎实的乡村田野调查获取详实的第一手参考资料。

1调查样本

1.1样本选择

  研究采取抽样调查[ 抽样调查就是从所研究的总体中,按照一定的方式选取一部分个体进行调查,并将这部分个体中所得到的调查结果推广到总体中去。]的方法,在全省范围内选择约300个样本村庄(每个省辖市不少于20个)。为使样本村庄满足抽样调查的原则,充分反映江苏乡村的丰富性、典型性和差异性,需涵盖不同地形条件、发展水平、城乡关系、规划属性、整治基础、风貌特色地区的典型村庄,兼顾体现流域、地域和多元文化特质,具体选择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在自然地理特征方面,涵盖江苏各种地貌类型的村庄,即平原、水网、山地型村庄;
  (2)在区位和发展条件方面,涵盖发达地区(苏南地区)和欠发达地区(苏中、苏北)村庄,城市近郊地区村庄和远郊地区的村庄;
  (3)在规划和整治基础方面,涵盖规划布点村庄和非规划布点村庄,已列入村庄环境整治试点的村庄和未列入整治试点的村庄;
  (4)在乡村文化和特色方面,涵盖本身具有地域典型特征和生长痕迹的特色保护型村庄,及需要挖掘塑造特色的特色塑造型村庄。如:费孝通先生曾经深入调查过的苏州吴江市开弦弓村、展现“向苏联学习时期”痕迹的苏州张家港市常阴沙农场、有“股改第一村”之称的无锡北塘区陈巷村、清末张謇在南黄海沿岸围垦创业地区的南通海门市灵树村、中国大包干和江苏省农村改革的发源地宿迁泗洪县垫湖村等。
  (5)兼顾沿黄海、长江、运河、里下河、黄河故道、太湖、洪泽湖等沿线体现流域文明特质和与其他省交界处体现多元文化交流影响的村庄。如:秦淮河沿岸展现南京历史文化源头的南京江宁区洪巷村、位于太湖湖中半岛及太湖一级保护区内体现太湖流域风貌的无锡滨湖区古竹社区和宜兴市澄渎村、三面环海具有典型渔村特征的连云港连云区西连岛村、洪泽湖沿岸渔业村庄淮安盱眙县北周村、里下河地区溱湖沿岸麋鹿栖息地周边的泰州姜堰市湖北村等。

  在兼顾以上原则的基础上,经过省市共同推荐、专家项目组初选、反复讨论比对、广泛征求意见,最终在全省范围内选择出283个自然村样本作为研究对象,样本村庄的空间分布和类型分布特征如图2-1、2-2所示。
                  
             注:底图为江苏省地图集(2004年10月第一版)中的1:160000地貌图,行政区划图为2005年江苏省行政区划数字化地图。

                
  1.2样本概况

   调查共发放村庄和村民两类问卷,其中发放村庄问卷283份,收回有效问卷278份,有效率为98.2%;发放村民问卷5848份,收回有效问卷5423份,有效率为92.7%。

   (1)村庄样本
 
                                 表2-1  村庄样本概况

         


 (2)村民样本

  受访村民中15-64岁占79.27%(图2-3),男女比例为1.38:1[ 由于男性村民的文化程度、语言接受能力较女性村民高,因此本次受访村民中男性占多数。](图2-4),务农村民占66.87%[ 由于本次问卷调查在村庄进行,受访村民以留在村中的务农村民为主,半工半农、就近务工的村民也占一定比例。](图2-5);平均家庭人口数4.67人,其中15-64岁人口占68.87%(图2-6),有家人外出打工的村民占比56.25%(图2-7),主要从事劳动密集型行业,家庭年均总收入集中在3-10万元之间,占比49.74%(图2-8)。

     
      
      
   

  2 调查内容

   本次调查是“三位一体”的多时空尺度、多学科融合的综合性实证研究,即以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现状调查为基础、以农民意愿调查为重点、以村庄环境调查与空间分析为核心,通过原真性调查、倾听式交流了解当代江苏乡村发展现状与农民意愿,以互动型规划、个性化策略明确乡村人居环境改善的路径。

  2.1经济社会调查

  调查分别从283个样本村庄的历史沿革、人口情况、产业情况、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公共空间、环境管理、农房建设、村庄规划、环境整治、建设整治投入等问题着手,通过统计分析,归纳江苏各地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特征,并通过区域差异的对比,分析其影响因素及一般规律。

  (1)系统梳理江苏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为调查研究提供详实的背景资料。如:

 ①村庄总面积____亩  其中,耕地____亩(基本农田_____亩),村庄建设用地_____亩

 ②常住人口(六普口径)___人(其中,户籍不在本地居住超过半年___人),男性__人,女性__人

 ③村民年人均纯收入____元    村集体年经营性收入____万元

  (2)全面了解江苏乡村人居环境现状,为下一步提出改善策略提供决策依据。如:

 ①本村基础设施情况

 供水管网            建设年代____年  服务人口____户

 排水管网            建设年代____年  服务人口____户

 垃圾环卫设施        建设年代____年  服务人口____户

 污水处理设施        建设年代____年  服务人口____户

 供电设施            建设年代____年  服务人口____户

 有线电视            入户率____%

 电信设施            固定电话入户率____%     互联网入户率____%

 道路                主要道路硬质化比例____%  路灯安装情况____
    
 燃气                普及率____%

②本村公共服务设施情况

综合中心            建设年代____年  建筑面积____平方米

           设施内容________
                          
 村部                建设年代____年  建筑面积____平方米

 学校                建设年代____年  建筑面积____平方米

 医务室              建设年代____年  建筑面积____平方米

 文体活动室          建设年代____年  建筑面积____平方米

 图书室              建设年代____年  建筑面积____平方米

 小卖部              建设年代____年  建筑面积____平方米

 敬老院              建设年代____年  建筑面积____平方米

 其他                建设年代____年  建筑面积____平方米

  (3)立足江苏省情,结合江苏村庄环境整治、城乡规划全覆盖等工作,客观了解工作开展情况及取得的成效。如:

①本村是否编制过村庄建设规划或平面布局规划?A是(编制的年份是____年)  B否
②如编制过上述规划,目前村庄建设是否按规划实施?A全部实施 B部分实施 C几乎未实施
③本村是否开展过村庄环境整治工作?A是(整治的时间是____)     B否
④如开展过村庄环境整治工作,哪些方面取得了成效?(可多选)
A生活垃圾处理  B生活污水治理  C乱堆乱放治理  D工业污染治理  E农业废弃物处理  F河道沟塘疏浚  G公共设施配套  H绿化美化  I自来水改造  J道路改造  K房屋出新  L村庄特色彰显  M村庄活力提升  N农房升值  O农民收入增加

  (4)涉及房屋抗震、新能源新材料应用、村庄空心化、规划集中居住点等新兴热点,了解当代农村、农民的现实需求及今后发展趋势。如:

①安装太阳能热水器    户   利用沼气    户   秸秆制气    户
②房屋设置构造柱、圈梁   户,只采用圈梁   户;房屋采用现浇板   户
采用预制板   户
③空置房屋    户    一户多宅    户    阶段性居住房屋    户
④村民不肯搬迁到新规划点的原因?A村民不愿离开老庄   B规划选址不合理   C新村生产生活不方便   D鼓励政策不到位   E老村建房控制不严     F其他      
      
  2.2农民意愿调查

  调查共对不同地域、区位、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的样本村庄中不同性别、年龄、家庭结构和收入水平的5848位农民开展了“一对一、面对面”的问卷访谈,深入了解当前江苏农民对于人居环境改善的真实愿望和现实需求。问卷从个人及家庭情况、住房情况、设施及人居环境情况、村庄环境整治意愿、生活愿景等问题着手,力求尽可能客观、全面、真实地反映农民对于村庄规划、建设和人居环境改善,以及城乡迁移的认知与意愿,为有针对性地制定乡村人居环境改善策略提供依据。

  (1)了解农房建设现状及农民对房屋及居住环境的改善意愿。如:

①住宅建造年代:    年  住宅建筑面积:    平方米  住宅总造价:    万元
②住宅形式(如一户多宅,可多选):A独栋  B联排  C低层  D多层  E小高层 
③您建房设计图纸来源:A建筑工匠草图    B自己找图    C委托施工企业设计   
D政府提供的图纸    E没有图纸
④您希望对自己的房屋及居住环境在以下哪些方面进行改进?(可多选)
A改建、扩建  B粉刷外墙  C内部装修  D旱厕改造  E改建围墙  F宅院铺装绿化 
G宅院外绿化  H其他  
           
  (2)了解农民对村庄环境整治的认知及需求,为明确下一步整治工作的方向提供依据。如:

①您觉得乡村环境好在哪?(可多选)
A空气好  B环境好  C绿化好  D人情味浓  E生活压力小  F生活成本低  G建筑有特色  H其他                      
不好在哪?(可多选)
A河塘污染  B垃圾遍地  C绿化太少  D水电不便  E少活动场所  F上学、就医不便 
G交通不便  H房屋建筑破旧  I其他                        
②您认为村庄环境整治对农村和农民的好处是?(可多选)
A居住条件改善  B公共服务更便利  C村庄更有特色  D增加农房升值潜力  E有助于农民收入提高  F乡村更有吸引力  G带动村级经济  H生活方式更文明  I其他   

             
  (3)通过农民的公共服务选择地,分析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现状及合理辐射半径。如:

①您的孩子在哪里上幼儿园:A本村  B镇上  C县城  D附近城市 
②您的孩子在哪里上小学:A本村  B镇上  C县城  D附近城市  
③您一般到哪里看病:A村卫生服务站  B镇医院  C县医院  D市区医院    
                 
  (4)通过农民建房买房意愿及理想生活地点,反映乡村的未来发展趋势及今后的政策着力点。如:

①您今后五年有无建房或买房或打算?
A有(理想地点:a原地翻建  b原村扩建  c规划布点村  d小城镇   e县城  f大中城市)B无
②根据您目前的情况,您希望生活在哪里?
A农村    B小城镇    C县城    D大中城市   F无所谓
若选BCD,原因是:a城镇户口  b社会保障好  c就业机会多  d便于学习培训  e其他
③根据您目前的情况,您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生活在哪里?
A农村    B小城镇    C县城    D大中城市    E无所谓

  2.3空间环境调查

  通过对样本村庄的实地踏勘,以村庄现状地形图或遥感影像为基础,对村庄的区位条件、内部空间布局、建筑特征,空间特色要素及需改善的空间进行详细调查,绘制一套反映村庄与环境、布局形态、建筑特征和空间特色等的图件,内容包括村庄区位与区域环境分析图、村庄布局图、村庄空间特色要素分析图、建筑组群分析图、建筑分析图(建筑层数与屋顶形式分析图、建筑年代分析图)、村庄特色空间及环境改善提升建议图、典型民宅分析图、公共建筑分析图(选绘)、传统建筑分析图(选绘)、村落演变示意图(选绘),拍摄一组反映村庄建筑及人居环境现状的照片。对于部分传统建筑,鼓励课题组选用手绘图等方式表现其整体风貌、细部特征等。
 
    (1)问卷访谈法。通过走村入户,根据事先设计好的调查问卷,与村干部和村民进行直接的“一对一”、“面对面”互动,在聊天过程中,倾听、记录村民的真实意愿(如图2-10所示)。为保存记录原真性的访谈内容,要求调查队员在每次访谈时录音,并将音频资料整理存档。
                                                    

   (2)空间分析法。空间分析是基于对象的位置和形态特征的空间数据分析技术,其目的在于提取和传输空间信息[ 郭仁忠. 空间分析.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本研究以村庄测绘地形图或卫星遥感影像资料为基础,借助GIS平台,利用CAD等软件,识别、分析、比较样本村庄的空间格局、整体形态、肌理斑块、空间类型、典型建筑等,进而归纳物质空间形态等相关问题;同时采用测量、工作草图绘制、数码照片拍摄等方法辅助分析乡村的空间、环境、建筑等,客观记录工作场景。还有部分课题组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拓展深化。

   如:镇江课题组借助Google的地形三维模型,制作等高线切片,对乡村聚落的形态类型特征进行了多层次的深入分析,完整地展现了镇江乡村形态环境的区域特征,并探讨了其内在机理、影响因素和演变规律(如图2-11所示)。
        

    (3)文献分析法。由于文献分析法在涉及乡村历史比较、历史变迁等问题的研究中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 钟涨宝. 农村社会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本研究在收集整理大众传媒信息、其他研究者相关研究以及现存统计资料的基础上(部分参考文献如图2-14所示),通过对文献内容、原始数据以及现存统计资料的分析,梳理出国内外乡村研究的发展脉络,并对不同尺度下江苏乡村人居环境系统发展进行纵贯研究和趋势分析。

   (4)统计分析法。在汇总、整理村庄和村民问卷的基础上,构建了基础研究资料库(如图2-15所示),存储包含样本村庄空间地理信息、类别属性、村庄问卷数据、村民问卷数据共计37万个点状数据信息。通过数理统计运算,用描述统计的方法计算出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离散程度和相关强度等具有外在代表性的指标。再利用推断统计的方法对部分数据进行处理,以样本信息推断江苏乡村的总体情况,并分析和预测总体的特征和规律。

   (5)综合评价法。南通课题组结合乡村人居环境的特点和调研可操作性,建立了乡村人居环境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设置了自然生态、社会服务、乡村基础设施、居住条件、乡风文明等几个潜在变量(如表2-1所示)。借鉴李克特(Likert)量表测度人居环境满意度的分项指标,采用德尔菲法对各级指标的权重进行确定,采用5分值评定法对每项分值进行打分;研究还对乡村人居环境满意度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借鉴美国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和李嘉菲等人的环境模型,建立了乡村人居环境满意度理论(RHESI)模型,利用AMOS软件将数据导入模型进行分析,在基于满意度的乡村人居环境改善分析基础上,对南通市村庄环境整治和乡村人居环境改善提出了具有较强针对性的建议。

                                                      表2-2  南通市乡村人居环境满意度评价的指标体系
         
   同时,各课题组在要求的总体框架下,充分发挥自身专业特色,以丰富多样的研究视角对江苏乡村进行深入解读,突出了研究成果的个性特色。如:

  (1)泰州“人、文、地、产、景”科学评价体系

  泰州课题组立足泰州乡村的自然和文化资源禀赋,创新构建了包含“人、文、地、产、景”五大要素的科学评价体系,对不同地区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文化遗存、空间形态等进行了全面科学的比较分析。         
    
  (2)常州“人与文化”互动发展特质

  常州课题组从文化的角度深入剖析了常州乡村空间特色要素和村庄形态,系统梳理了地域乡村建筑形态特征以及人与文化互动发展的特质,探讨了乡村空间演变的内在肌理和影响因素,提出乡村复兴的动力机制。

  (3)无锡政策变迁与乡村空间发展

  无锡课题组立足无锡历史与现状的特点,就政策变迁对乡村空间发展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总结归纳了新苏南模式政策导向下的村庄发展阶段性特征。
 
  4、调查组织

  调查采取了“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院校参与、系统集成”的工作模式,通过行政主管部门与学术研究机构的密切合作,多方形成合力确保课题的有效开展(工作组织架构如图2-18所示)。
     
     
   (1)行政资源。形成省市县三级联动机制,精心策划、组织、保障调查工作的实施。省域层面,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成立由厅领导领衔、相关部门组成的课题综合办公室,负责省域层面综合研究及课题项目实施管理、组织联络、物资保障和成果推广等工作。市县层面,各地规划建设管理部门负责配合课题组做好样本选择、沟通衔接、资料搜集等工作。省村庄环境整治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派联系人与各分课题组建立一一对应联系,协助开展村庄调查。

  (2)学术资源。在公开招标的基础上优选项目负责人,最终组建了多层面、多学科、多层次的13个一流研究团队,分别对江苏全域省辖市开展调查工作。各分课题组由江苏省首届设计大师和相关领域知名学者领衔,中青年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担任骨干,博硕本科生作为辅助成员。课题组一方面汇集了来自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高校中从事城乡规划、建筑、风景园林、人文地理的研究团队,另一方面也汇集了江苏省规划设计研究院、江苏省村镇建设服务中心、南京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长期从事城乡规划设计的工作团队(各省辖市课题组分工如表2-3所示)。

                                 表2-3  各省辖市课题组分工表  
 
 
 
  5、调查特点

  5.1国内首次以省域为单元开展的大规模乡村调查

  调查以江苏全域乡村为研究对象,真实客观、系统立体地记录快速现代化、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中的村庄现状,为认识当代中国乡村社会提供了重要依据,为中国乡村研究提供了原真性的时代实录。

  调查历时15个月,实际踏勘里程54617公里,覆盖了全省13个省辖市、49个县市、254个乡镇的283个样本村庄,涵盖不同地形条件、发展水平、城乡关系、规划属性、整治基础和风貌特色地区,充分反映江苏乡村的丰富性、典型性和差异性;累计发放村庄调查问卷283份、村民调查问卷5848份,搜集有效访谈录音5248份。通过对比同类调查研究,有的选取了全国范围内的几个样本村庄,有的以市域为单元,同时由于受组织条件等因素所限,其调查样本的问卷发放数量也较为有限(如表2-4所示)。这充分体现了本次调查以省域为单元、覆盖面广、样本量大、受访者众的特点,在国内首次建立了省域层面的乡村研究层次,进而针对这一尺度标准进行针对性和整体性研究。

                                                        表2-4  不同乡村调查的研究单元和问卷数目
   
  注:由于《乡村中国:农村住区调研报告》中部分村庄报告中对调查问卷发放情况未作说明,调查范围和问卷数目按照有注明发放情况的村庄统计。

5.2以人居环境调查为主体的综合性乡村研究

  调查全面而详细地记录了当代江苏乡村人居环境发展现状,客观反映了当代农民对于乡村人居环境改善的真实意愿和现实需求,是一次人居环境方法论的成功探索,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作用和国际比较研究价值,开创了中国当代乡村人居环境系统调查与研究的先河。

  调查融合了经济社会调查、农民意愿调查、空间环境调查,一是通过涵盖12大类39项内容的村庄问卷调查,深入剖析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二是通过涵盖5大类25项内容的村民问卷调查,了解农民对村庄人居环境的认知与意愿;三是通过现场测绘、拍摄照片、查阅文献等方法,对村庄区位、区域环境、布局、空间特色、建筑、村落演变等空间环境进行详细调查,累计绘制各类图件及拍摄照片总计5500余件。对比其他乡村研究,鲜明地体现了本次调查以人居环境为研究主体的特点(如表2-5所示),即通过以上 “三位一体”的调查内容,全面系统地解读当代江苏典型乡村人居环境。内容丰富深入,对指导江苏村庄环境整治行动和乡村人居环境改善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表2-5  不同乡村研究的内容和项目数
 
 

5.3以乡村规划建设为重点的针对性实证分析

  调查立足乡村规划建设领域,基于原真性的数据和空间分析,通过多学科融合、多时空尺度、多系统集成的研究,深入剖析乡村经济社会、人居环境和空间形态,形成对当代乡村系统、全面、客观的了解和认知,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较强针对性的改善策略,对探索符合农民需要、反映乡村特点的中国乡村规划建设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我国城乡建设领域和乡村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具有基础性与先导性的工作,为江苏率先探索乡村人居环境改善、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提供了重要的实证依据。

  (1)以问题探讨引领学科发展。本研究基于扎实深入的乡村调查,在综合立体反映江苏乡村居民对于人居环境改善的真实意愿和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着重从乡村规划建设的学科领域展开,弥补了近年来乡村规划建设领域实证研究的不足(如图2-19所示)。通过综合运用规划学、建筑学、人文地理学等专业知识,充分发挥自身专业特色,在总体统一的技术路线指导下,创造性地以学术上的共识推进政府决策,自上而下地开展乡村人居环境建设行动;以学术上的共识推进社会共识,自下而上地开展乡村人居环境建设行动。为学术界实现由城市研究向乡村研究转换提供拓展的实践平台,同时积累储备相关专业人才,引领规划建设领域学科的发展。


    (2)以典型研究指导实践应用。调查以典型区域研究为切入点,以群众意愿为基础、以乡村复兴为目标、以规划引导为路径、以环境整治为突破,通过及时发现农村发展新问题、创新决策新路径,以期在实践中逐步推广应用,带动面上发展。最终成果以省域、市域、村庄三级层面,采用调查报告、图集、附表等多种形式,为深入了解乡村人居环境发展特征、彰显乡村风貌特色、指导村庄环境整治、全面提升村庄规划建设水平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对于推动江苏乡村现代化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具有重要的决策参考和实践指导价值。同时,通过将农民意愿调查成果与村庄环境整治改善行动相结合,引导村民参与家园建设,发挥主体作用,探索和积累宝贵的实践经验。如:镇江课题组综合运用建筑学、规划学等方法就典型村庄的公共空间塑造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并就村庄的空间优化改善提出了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建议。
  

上一条: 无!

下一条: 海门市常乐镇培育村村庄空间解析

 
 
 


江苏省乡村规划建设研究会
江苏省城乡发展中心
江苏省城镇与乡村规划设计院
江苏省建设信息中心

 
copyright @ 2013 乡村规划建设 版权所有
苏ICP备 1389789号-1  技术支持:光芒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