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海外经验

日本的两次新农村建设与造村(町)运动

文章浏览次数:2785  发布时间:2013-11-13

                                 ——源自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城市规划技术咨询中心
  一、第一次新农村建设

1、背景
  日本的第一次新农村建设时间为1956年至1962年。是针对二战后农民收入低、生活水平差、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和农村青年对未来的农业和农村失去信心等诸多难题而提出的。

2、主要做法:
  (1)建立新农村建设推进体制;
  (2)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扶持力度;
  (3)补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3、规模
  国家指定4548个市、町、村为实施区域,基本覆盖全部村庄(约4000万农村人口)。

4、组织方式:政府引导+农民参与
  政府对新农村建设的补贴总额高达480亿日元。
  日本的第一次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成果是普遍整治了小规模零散土地,建设了一批农村公共设施,恢复并发展了农业生产。

二、第二次新农村建设

1、背景
  日本的第二次新农村建设时间为1967年至1979年 。由于日本政府在20世纪60年代推行的国民经济倍增计划在推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造成了工农收入和城乡差距拉大的问题。日本农业和农村面临劳动力不足、农民住宅居住条件较差及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一系列矛盾出现,第二次新农村建设的提出将新农村建设置于推进农业及农村现代化的核心位置,主要目标是提高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水平。

2、主要做法:
  (1)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活环境;
  (2)建立农村保障制度并加大扶持强度;
  (3)鼓励城市工业向农村转移,为农民提供非农就业机会。

3、规模
  国家指定3100个市町村推进,覆盖90%村庄(约2700万农村人口)。

4、组织方式:政府主导
  每个市町村政府补贴9000万日元,国家农业金融机构贷款2000万日元。
  日本的第二次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成果是大大加快了农业与农村现代化进程,农业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急速上升。

三、造村运动

1、背景
  日本造村运动的时间为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当时的石油危机给日本经济造成了沉重的打击。依赖高能耗的大都市大工业发展道路受到了严峻挑战,低能耗的小工业与农业的经济价值得到重新发掘。此时,不消耗大量能源和无需大量财政支持的自发式造村运动能帮助政府实现其发展乡村的目标,受到了政府的欢迎和鼓励。
  造村运动的核心理念是在农村振兴特色产业,围绕产业的振兴造村和造人。按造村运动的倡导者大分县前知事平松守彦的“磁场理论”的观点,把农村建成不亚于城市的强磁场,把青年人牢牢吸引在本地区,磁场的吸引力在于产业,必须立足本地区条件,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

2、主要做法:
  (1)“一村一品”:各地根据自身条件,发展有特色的拳头产品;
  (2)1.5次产业:对农副产品进行加工,增加农产品的附加价值;
  (3)开设各类补习班,推动“造人”事业;

3、规模:
  主要在日本大分县开展(覆盖大分县全部18个市町村,30万农村人口);
  随后在全国范围得到推广。

4、组织方式:乡村自发开展+政府引导扶持
  造村运动的主要成就是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缩小了城乡差距,使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赶上甚至超过了城市居民。
                                    
                      

上一条: 无!

下一条: 韩国的新村运动

 
 
 


江苏省乡村规划建设研究会
江苏省城乡发展中心
江苏省城镇与乡村规划设计院
江苏省建设信息中心

 
copyright @ 2013 乡村规划建设 版权所有
苏ICP备 1389789号-1  技术支持:光芒网络